学习和钻研,需要注意“两个不良”:一是“营养不良”,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,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,没有一手资料的搜集,搞出来的东西,不是面黄肌瘦,就是畸形发展;另一个是“消化不良”,对于书本知识,无论是古人今人或者某个权威的学说,要深入钻研、过细咀嚼、独立思考,切勿囫囵吞枣、人云亦云、随波逐流、粗枝大叶、浅尝辄止。有当代“中国人口学第一人”之誉的马寅初,不仅是这样说的,而且为后学做出了榜样。
马寅初自幼刻苦攻读,注意克服“营养不良”,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,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、教育家和人口学家。1906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,后赴美国耶鲁大学、哥伦比亚大学攻读。1914年回国后,他秉持“一不做官,二不发财”的信念,走上了治学救国的道路,较为系统的介绍了西方经济学。1949年后,他将研究重心转到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理论上,为新中国经济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人生最有营养的东西,往往在艰难苦困中获取。马寅初一生坎坷却初心不改,始终坚持真理、追求进步。著名的“新人口论”,可以说是他克服“消化不良”,坚持理论联系实际,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典范之作。
1954年,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,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。随后进行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,引起了他的忧虑。马寅初认为,当时的人口增长率似乎太高,50年后中国将难以供养庞大的人口。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,写成了《控制人口于科学研究》一文,并于1955年提交至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浙江小组讨论。1957年,马寅初又向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交关于“控制人口数量”的提案,并在《人民日报》发表《新人口论》文章。然而,耿直之士的谔谔之言,遭到了批判。
“我虽年近八十,明知寡不敌众,自当单枪匹马,出来应战,直至战死为止,绝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”。面对200多篇反对文章,马寅初边逐篇细读,虚心采纳合理因素,用以完善自身观点;边发表10余篇理论性文章,对其中的谬误进行学术性论战。时代在发展、社会在进步,最终事实证明了“新人口论”的预言。民族瑰宝垂青史,求是之魂永相传。1993年,马寅初被追授“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”。
“我总希望北大的10400名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,不要一遇困难便低头。”马寅初认为,“学校里最重要的事就是读书上课,凡是有条件的人都应当到第一线上去给学生讲课,并力求把课讲好”。他还说:“误人子弟是最大的罪过”。办教育要“学习新思想,确立为人民服务的立场”。马寅初身体力行、率先垂范,为学生树立起一个知难而进的师者榜样。